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精明、厉害的时候,会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但真正的省油灯长什么样子呢?
1984年,四川省文管会的考古工作人员正在邛崃市十方堂邛窑遗址五号窑包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件器物(敞口、鼓腹、实足、腹侧一穿与夹层灯腹相通,内壁有一环形拱纽,深褐色胎,青绿色釉)吸引了他们注意。敞口、鼓腹、实足、腹侧一穿与夹层灯腹相通,内壁有一环形拱纽。这就是省油灯,又名夹瓷盏。省油灯是古代一种方便节能的新型照明用具,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创造。
省油灯一词来源于成都工匠,是唐宋时期的一件精彩发明。著名诗人陆游的笔记,让成都邛窑的省油灯为天下人所知晓。南宋孝宗乾道年间,陆游任嘉州代理刺史,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宋)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后来,陆游又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提到,陆游对省油灯做出了更详细的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
省油灯原理:老学庵笔记中描述,翻译过来,简单点说就是把油灯点燃后,热会由灯盏通过热传递方式使油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加快油的蒸发,增加耗油量。唐宋时期,聪明智慧的成都人为油灯增加了一个夹层,在夹层中加水,可以降低油温,达到省油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当时,省油灯是炙手可热的宠儿,就连官员也常将其作为“伴手礼”馈赠友人,成为当时的时尚。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省油灯完美再现了当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
下面是省油灯原理图:
几款经典省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