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歌|歌唱最重要的一步是打开喉咙,掌握"腭"的使用

学唱歌|歌唱最重要的一步是打开喉咙,掌握"腭"的使用

软腭对共鸣的作用:歌唱艺术中,另一个训练内容是对人体共鸣音的寻找。根据物理现象:振动源(人的声带)同被振动的物体(人的共鸣腔),在气息的作用下,产生相同的振动频率,引起共振,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人体的共鸣腔大致有:口腔、鼻腔、胸腔、头腔和喉咽腔。其中口腔、喉咽腔是声音的重要出口,它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只要我们开口歌唱,它就要将声音源源不断地传送出去。口咽腔共鸣的好坏,取决于口腔里舌、唇、齿、上腭移动的变化和空间的大小。那么,能使口咽腔空间发生变化的器官之一就是软腭的张弛。另外,我们每个人的“腭”也有所差异,其中“腭弓”的深度、宽度和弯度都有所不同。有专家认为:观测“腭”的形状对鉴定歌唱者的声部、共鸣效果的好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弓形的弯度、深度会对声波的传送形成折射,而且会将声音相对的集中,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我们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凡是具有弓形的建筑(如:教堂、清真寺、音乐厅等)或弓形的乐器(如:小提琴、二胡、琵琶等)以及寺庙里吊挂的大钟等都利用“弧度”来取得良好的共鸣效果和掷远的穿透力。

德国歌唱家卢齐厄•马南在她撰写的《歌唱艺术手册》中谈到:“软腭是硬腭的延续,软腭先是横向朝后延伸,然后下弯,终止在悬雍垂处。软腭由各式各样的成对的肌肉组成。软腭通过他们的收缩可以使鼻咽腔的大小和形状有很大的变化……”。软腭可以控制鼻腔的气息出入与流速,软腭下垂气流进入鼻腔,产生鼻音,而软腭高抬,拉紧声带,分开与舌骨之间的距离,扩大咽腔空间,产生出良好的鼻腔共鸣来。

1、舌 2、口腔 3、硬腭 4、软腭 5、悬雍垂(小舌)

软腭对声波的作用:歌声中产生悦耳动听的声波(振动频率为每秒4~6次)是一种连续地、周期地变化振幅的声音,它借助气息的支持和松弛的软腭及灵活的喉头进行振动的。我们将口腔张大,从镜子里,可以观察到“抬起软腭”后进行声波振动的活动情况。当气息推动着声音产生声波时,软腭是松弛而高抬的,悬雍垂(小舌)和周围的肌肉群等同时受到影响并产生与声波振幅相同的频率。而“软腭”抬起的高度和张弛的程度,足以影响到声波的振幅和音色的纯度。因此,声波振动是否正常、波率是否悦耳?都与“软腭”有着密切的联系。声波振动的状态,有人是与生俱来的,有人是后天模仿的,还有人是要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即:抬起软腭后,在两音之间多次重复地演唱,先慢后快,逐渐增加速度)才能掌握的。

软腭对音色的作用:人们发出的各种明暗、高低、深浅不同的声音色彩称为音色(或音质)。它是由人的声带(振动源)的长短、厚薄、宽窄以及音频的高低、泛音的振幅和共鸣音的大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人声的音色有其强烈的个性特征。当我们听到某种音色时,就能辨别是男,是女,是哪一位歌星。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调整声音音色,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同样是训练的内容之一。除了人体本身的声带发出的基础音不能改变外,其它音频、泛音、振幅、共鸣腔体等都可以发生变化。这些大小不同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声音的音色,就象前面我们提到的口腔空间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声音的共鸣效果一样。只要可调的“软腭”有所变化,声音的音色就一定有所改变。毫无置疑,它们是相互牵连的反映。

软腭对吐字的作用:歌唱的吐字在训练中十分重要,因为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语言自如,音乐才能流畅。所以,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字纯腔圆,正是声乐教师们对学生的共同要求。我国的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一个汉字,分字头、字腹和字尾。训练时主要要求字头的起音要准确,字腹的保持要丰满,字尾的归韵要坚定。欧洲拉丁语系的语言(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则要求我们:元音要发的准确饱满,辅音要发的清脆而富有色彩。歌唱中,一般不能仅用说话的感觉发声、吐字,而要用积极夸张的状态去呈现每个字的“生成”过程,包括字头、字腹、字尾。这样大幅度的夸张吐字是要借助软腭的张驰来进行的。欧洲人的元音几乎完全在咽喉部形成(即软腭处),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的口长在喉里”。世界著名的口腔医生胡德森•马肯博士在谈到软腭时这样说:“软腭与舌头是讲话的重要器官,只是软腭更为重要……”软腭不抬,字便不清、腔也不园。因此,软腭在歌唱训练中对发声、吐字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硬腭

“硬腭”是上腭的前半部,具有坚实强劲的力量,它在歌唱中,主要“扮演”着口腔、鼻腔、喉咽腔共鸣音的“反射板”角色。事实证明:我们敲击质地坚硬的物体时,声音反射力强,音色明亮而清脆;反之,声音则暗淡无光、软弱无力。因此,在我们掌握了“抬起软腭”的方法、找到了歌唱中使用的假声之后,声音的走向应逐渐从口腔后部的软腭处调整到前部的硬腭上,使之产生强力明亮的声音效果和掷远的穿透力。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了解歌唱器官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在不同的训练时期、不同的程度和对待不同的声乐作品时,时常做硬、软腭声音走向的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侧重,这会使我们的声音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提高、得到完善。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软腭的使用,就会导致声音“窝”在喉里出不来。过分地强调硬腭的使用又会出现声音尖锐刺耳、位置过低、口腔共鸣过多等问题。因此,要及时而灵活地将声音走向进行软腭与硬腭之间的调整,掌握好它们的平衡关系。

三、“抬起软腭”的训练方法

训练“抬起软腭”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就是闭口“打哈欠”。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困倦时都遇到“打哈欠”这个生理现象。声乐教师们便把这一现象运用在寻找“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的歌唱训练中。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基诺•贝吉先生在几次来华的讲学中,反复强调:使用“打哈欠”的方法帮助歌唱者“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是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用打开口腔做深呼吸或者夸张地吐“乌”、“噢”等字时都可找到“抬起软腭”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升与降的“软腭”运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要每天坚持练习,日积月累,才能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再到下意识。最后养成:只要开口歌唱,“软腭”便会自然抬起的下意识动作,为歌唱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声状态。

有关“上腭”在歌唱训练中的作用和价值,一直未引起歌唱者的足够重视,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是少而又少,即便是有,也是在论述歌唱的呼吸或歌唱的吐字中一笔带过。其实,“上腭”在整个歌唱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其它任何器官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更好地为歌唱艺术服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点

软腭对共鸣的作用:歌唱艺术中,另一个训练内容是对人体共鸣音的寻找。根据物理现象:振动源(人的声带)同被振动的物体(人的共鸣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