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学 牛青山:历代古籍中的黄帝故里

刘文学 牛青山:历代古籍中的黄帝故里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

宋·刘恕《通鉴外纪》

明·李贤《大明一统志》

明·李兆《读史汇说》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清·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一统志》

清·乾隆三十三年傅恒等《御批通鉴辑览》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密县志·建置志·古迹》:“县东四十里有奇,传曰拜将台……郑为轩辕故里,盖不虚矣!”

●清乾隆四十一年(1715)《新郑县志·卷二十九·金石志》:“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

●清光绪十一年(1885)轩辕故里碑:“资州有君子泉,左壁石刻颜鲁国公所书《中兴颂》……大清光绪乙酉勒于轩辕故里£耕新。”

●清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日记》记述:“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日……饭罢又行二十里,抵廿里铺,又二十里新郑县,有轩辕故里及欧阳文忠公墓碑。”

●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新郑县文庙碑记》:“新郑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

●民国七年(1918),清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杨佩璋为新郑人周纯蒲撰写墓碑《清奉直大夫五品衔候选训导周莼甫及德配和宜人墓志铭》:“君讳时照,字春圃,号纯浦,轩辕故里人也……宜人素性好善,于修庙一事,尤极注意。以轩辕故里、茨山书院、玄帝庙、先农坛、子产祠,无不慷慨,捐资助款……居轩辕故里兮,实无忝于帝乡。”

两千多年的历代文献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黄帝都于有熊”。“轩辕丘”“有熊”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史无二说。而到了340年前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世称黄帝的居住地,诞生地“轩辕丘”为“轩辕故里”。到了清道光二年(1822)世称“黄帝都有熊”为“轩辕黄帝故都”。到了清末民初,世称新郑人为“轩辕故里人”;这就是说,在340年前世称新郑为“轩辕故里”;在200多年前,世称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在100多年前称新郑人为“轩辕故里人”。

摘要:史书记载,黄帝的全称谓是“有熊氏轩辕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我们了解了“有熊氏”“轩辕”“少典”“有熊国”,就明白了哪里是黄帝故里故都。

黄帝故里故都在何处?春秋《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卷七·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司马迁根据《国语》《世本》《竹书纪年》和《大戴礼记》作《史记˙五帝本纪》,对黄帝的史迹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一个黄帝文化体系。《史记˙五帝本纪》开篇说:“黄帝者,少典之子也,姓公孙,名轩辕。”《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史记˙五帝本纪》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从春秋《国语》、战国《世本》《竹书纪年》和汉代《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来看,少典、有熊、轩辕之丘、有熊国是确认黄帝故里故都的定海神针。

少典是哪里人?有熊、轩辕丘、有熊国在何处?

一.史有明载。所谓“史有明载”是指历代文献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于居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关于有熊和少典。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卷一》:“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又为祝融之墟”。李泰《括地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宋代罗谧《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清康熙三十三年《新郑县志·封建》:“有熊氏,皇甫谧曰‘有熊氏,今河南新郑是也’”。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卷一·沿革考》:“沿革明而疆域定,疆域定而人物显矣。古有熊氏之墟。《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史记·注》谯周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帝王世纪》:‘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所都也’。”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少典是有熊国君,是有熊国人,有熊是今河南的新郑市,史无二说。

关于轩辕丘。轩辕丘是黄帝的出生地,常居地,建都地。战国《世本·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汉代《大戴礼记·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说“轩辕之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市。宋代潘自牧《纪纂渊海·郡县部》:“轩辕丘在新郑县境,黄帝生于此”。明代中央政府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黄帝生于此。”明成化年间河南省政府编纂的《河南总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明代王凤洲《御批纲鉴汇纂》:“昔少典娶有蟜氏曰附宝者,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历史地理学家陆应阳的《广舆记》:“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清代乾隆年间,中央政府编纂的《大清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西北故城。《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清代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协办大学士尚书阿里衮、刘伦、户部尚书于敏中、刑部尚书舒赫德等编纂,经乾隆皇帝御批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黄帝有熊氏》:“黄帝有熊氏,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而有孕,生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即新郑)”。清雍正三年,蒋廷锡编纂,经雍正皇帝钦定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于此。”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省开封府编纂的《开封府志》:“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而妊,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地理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黄帝生于斯。”(第22页)又《新郑县志·卷三·人物志·古圣》:“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皇甫谧曰:‘有熊国,今河南新郑是也。’)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之。”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星野考》:“黄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于中央之帝。《名胜志》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新郑县志》《重修大殿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旧址。”嘉庆二十二年、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建置志·七圣庙》:“七圣庙,在古窑沟……然自新郑轩辕丘,至此四十余里。”从战国的《世本》到当今的《辞源》《中文大辞典》,皆记述黄帝居于轩辕丘,生于轩辕丘。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

关于黄帝建都于有熊。战国,《竹书纪年》:“黄帝,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西汉戴德《大戴礼记》:“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东汉,《汉书地理志·补注》:“郑州新郑县故有熊地,黄帝都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潩水》:“洧水又东经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故都。”唐·杜佑《通典·郡国典七》:“新郑,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黄帝初受国于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元·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卷一》:“黄帝有熊氏,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都于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清代,顺治十七年《河南通志·帝王》:“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都于轩辕之丘,在位百年。按《一统志》,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帝王》:“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都于轩辕之丘,在位百年。按一统志,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卷五十三)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第9214页)民国十八年(1929)刘景向《河南新志·卷十八·大事》:“河南跨黄河流域之中。自古帝王多兴于是,故太昊都于陈,朱襄都柘城,炎帝都于陈,后迁曲阜,黄帝都新郑。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第1233页-1234页)中国历代文献从战国《竹书纪年》到民国文献皆记述,黄帝在今河南新郑建都,史无二说。

二.地有确迹。所谓“地有确迹”是指黄帝与臣属的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约有黄帝与臣属的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有317处,其中的活动遗址124处,纪念古迹193处。在全国的124处黄帝与臣属的活动遗址中,河南有69处,占全国的55.6%。而河南新郑一带(新郑、新密、禹州)有34处,占全国27.4%。河南新郑一带是黄帝与臣属活动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的黄帝与臣属的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中,其中的河南省有活动遗址69处,纪念古迹28处;陕西省有20处,其中活动遗址10处,纪念古迹10处;河北省20处,其中活动遗址11处、纪念古迹9处;山东省12处,其中活动遗址9处,纪念古迹3处;浙江省15处,其中活动遗址5处、纪念古迹10处;甘肃省15处,其中活动遗址2处、纪念古迹13处;宁夏……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浙江、甘肃六省中,河南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新郑有少典陵、有熊氏之墟、轩辕丘、轩辕城、轩辕黄帝故都、轩辕故里、黄帝御花园、黄帝避暑宫、黄帝饮马泉、黄帝驻跸处、古圜丘、黄帝会诸侯处西太山,黄帝拜华盖童子处洪堤、黄帝访广成子处崆峒山、黄帝臣风后封地风后岭、黄帝臣太山稽封地太山,黄帝臣大鸿封地大鸿山;新密市有大隗山、岐伯山、黄帝拜将处力牧台、风后演八卦处、云岩宫,黄帝与风后讲武处、讲武台,黄帝三女冢等;襄城县有黄帝于首山采铜处;禹州市有黄帝老师广成子的广成城、广成墓、广成河、逍遥观;灵宝市有黄帝铸鼎原、黄帝陵、黄帝乘龙升天处。陕西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有桥山黄帝陵、黄帝手植柏。河北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有黄帝战炎帝的涿鹿、战蚩尤的阪泉、黄帝会诸侯的釜山、黄帝邑于涿鹿、黄帝城、蚩尤寨、蚩尤冢、桥山黄帝陵。山东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有寿丘、轩辕寿陵、黄帝封禅于泰山。浙江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有黄帝炼丹处缙云山、黄帝铸鼎处金华山、黄帝铸铜镜处镜湖。甘肃省的代表性活动遗址有天水市轩辕谷、正宁县桥山黄帝陵。从以上六省黄帝活动代表性遗址看,对照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中构建的少典、有熊、轩辕丘、有熊国黄帝史迹体系,唯有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

三.代有所传。所谓“代有所传”是指世代相传的黄帝传说故事。黄帝的传说故事在全国流传很广,约有几百个故事,其中核心区,密集区在今河南新郑、新密、禹州一带。在河南登封、荥阳、西平、襄县、巩义、洛宁县、开封、临汝县、济源市等地散见。其他省主要分布于河北涿鹿县、陕西黄陵县、甘肃天水市、山东曲阜市、浙江缙云县等。1997年,新郑市一位学者,考察了全国的黄帝的传说故事,搜集、整理、出版了一部《黄帝传说故事》。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黄帝的一生。黄帝的父亲是少典,少典是河南新郑人,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都于有熊,葬于桥山,以及黄帝功德。这些故事一般都与当地的地名、山名、水名、物名、习俗名相关。2002年10月,这本《黄帝传说故事》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总主编李学勤、张岂之总编的《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收录了36个故事,其中的《三帝下凡》《黄帝出世》等记述黄帝生于新郑轩辕丘。2008年3月这本《黄帝传说故事》又被陕西省《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黄陵文典·传说故事卷》收录了19个故事。其中收录的有陕西学者郭诚先生的《黄帝降生》。这个故事说:“神农氏的舅舅有个儿子叫少典,为现在河南新郑一带的国君,他有个老婆名叫附宝……附宝怀了孕,第三年才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生下一个胖小子,按照当时习惯就给这个孩子取了个名字叫轩辕。”(见1986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袖珍陕西名胜故事丛书《轩辕黄帝传说故事》。1990年10月,陕西省黄帝文化专家柏明、李颖科出版的《黄帝传》说:“少典是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县境)的国君,娶有虫乔氏女附宝为妻……附宝怀了孕……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之丘,所以便给这个男孩起名叫轩辕。”(见《黄帝传》第17至18页),从河南学者的《黄帝传说故事》和陕西学者的《黄帝传》《黄帝降生》看,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是历史的共识。

四.物有所证。所谓“物有所证”是指考古学、岩画学的佐证。当今史学家、考古学家、岩画学家将有熊氏少典时代对应为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将有熊国黄帝时代对应为五千多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岩画文化。关于少典时代的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是裴李岗文化的首掘地、命名地、发祥地。裴李岗文化遍布中原地区,新郑境内有8处遗址,它们是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西土桥遗址、岭西遗址、岗时遗址、唐户遗址、洪府遗址、店张遗址等,其中的裴李岗遗址是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遗址标志性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核心区。其中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是一座特大型遗址,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考古学上总共发现了120多座房屋,而仅在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发现65座房屋,形成规模的原始先民聚落区。对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南省考古学会编写的《纪念裴李岗文化发现30周年暨纪要》说:“裴李岗文化证明早在八千年以前,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原始农业文明时代……奠定了我国农业的立国基础。”考古学家赵世刚《关于裴李岗文化的若干问题》说:“西亚新月形地带和中国的嵩山东麓好比东西并列的两座灯塔,远在八千年前同时出现在亚洲的两翼,标志着东半球进入‘农业文明’新时代黎明时期”。关于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新郑境内有10处遗址。它们是唐户遗址、高坡岩遗址、洪府遗址、古城遗址、王垌遗址、岳庄遗址、南李庄遗址、人和寨遗址、大朱庄遗址、官刘庄遗址等。其中的唐户遗址总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其中的仰韶文化遗址达40多万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类似城墙的环壕、房屋,发现了类似今天一百号水泥的地面建筑。有学者称,这可能是当年黄帝的“都邑”之地。关于黄帝时代的岩画文化,新郑市具茨山一带既是黄帝文化山,又是一座岩画文化山。经岩画学家多次普察,初步认定有3000多幅岩画。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岩画学家认为,具茨山的岩画文化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国唯新郑所独有。对于新郑境内的具茨山岩画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考古学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汤惠生《具茨山岩画·钻孔·黄帝》说:“具茨山岩画地处中原,尤其是具茨山和黄帝的传说经常联系在一起……,根据有些学者的观点,可能是黄帝的部族在这里”。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不仅史有明载,地有确迹,而且有考古学、岩画学相佐证,这在全国有唯一性。

五.世所认同。所谓“世所认同”是指当今之世全方位认同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

1.国家认同。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河南新郑是“轩辕故里根亲祖地”。国家相关部门将黄帝故里园区公布AAAA景区。将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家都派出一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参加,并指定由中央4台中文国际频道向全世界现场直播。2005年6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中国国家级权威学术团体认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一致认同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2014年10月,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具茨山:中华文明的可考源头》说:“口传历史和历史文献证明,新郑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国都,是黄帝故里。口传历史不是无根据的。我们要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对老祖先、老老祖先的信仰。黄帝出生在新郑。黄帝出生地当时的状况,代表着中华民族那时生活的状况和时代全貌。”2005年4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深入研究黄帝故里故都历史——大力弘扬中华炎黄文化传统》说:“1992年、2003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两次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确认黄帝诞生地轩辕丘、黄帝故都在新郑。为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四位会长都曾为黄帝故里题词: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谷城题词‘轩辕黄帝故都’;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萧克老将军题词‘轩辕丘”“中华圣地’;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名誉主席费孝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圣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题词‘人文初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还在黄帝故里树碑以作纪念。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在新郑召开学术研讨会,也同样确认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时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教授为黄帝故里题词‘中华第一古都’。以上情况说明,新郑的黄帝故里故都的历史地位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士光《加强炎黄文化资源研发促进新郑社会经济发展》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确认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这不仅有系统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许多黄帝的活动遗址、纪念性遗址,还有考古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和碑刻、诗文等加以佐证。新郑应该是研究黄帝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地区。黄帝活动遗址最重要的有三处。太史公司马迁《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阿,葬于桥山。黄帝所居轩辕之丘就在我们新郑,这是众多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近当代学者研究所得到的一个共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肯定:‘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今河南新郑,断定无疑矣。’”朱士光为黄帝故里题词:“黄帝故里,有熊之墟”。

3、中国权威专家认同。

1.1930年,国学大师蒙文通《古史甄微˙河洛民族》:“《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此说以下有另一族,黄帝号有熊氏,皇甫谧言:‘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说黄帝族起于河南河洛地区的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

2.民国最权威的史学家、国学大师、五大史学家之首钱穆,在1944年版《黄帝的故事》中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第一座基石……据说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母亲名附宝……二十四个月生黄帝。他是有熊国君,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之丘,又有黄水。《水经注》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

3.1992年,著名史学家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今新郑县西北有个轩辕丘,此皆黄帝居此之证……《水经注》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钱穆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太山又叫自然山,在新郑县西。有的书上称黄帝为黄自然。据今想来,‘自然’两个字或是‘有熊’之误。然则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河南新郑断无疑义……。黄帝族是以新郑为中心而分别向东、南、西三方发展的,所以在新郑一带有黄帝族的许多遗址。”

4.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关于河洛文化的几个问题》说:“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也肯定是在这个地区活动。因为附近有许多遗址,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陵是黄帝的墓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在河洛之东,河洛之西,那么中间是黄帝活动的地区,这是显然的。”(见炎黄文化研究丛书《洛汭与河图洛书》1996年版)

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首席专家李学勤的认同。(1)1983年,李学勤《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说:“黄帝区域比较清楚,大家都知道,传说都于新郑。黄帝还称有熊氏,新郑号有熊氏之墟,也是黄帝的居处的故址。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楚的。”(见《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2)1996年3月22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陪同,到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考察。李学勤做讲解说:“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丘,轩辕丘在有熊国,有熊国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这里不仅晋代的皇甫谧《帝王世纪》讲过,而且历史上还有大量记载。从历史的角度讲,新郑在黄河中下游南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黄帝所处仰韶时期发现大量遗址。”(见宋全忠撰《宋健考察黄帝故里 河南推出黄陵拜祖路线》 载于1996年4月12日《旅游导报》)(3)1997年,李学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说:“从文献上来看,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之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4)2002版,李学勤《拥慧集·〈黄帝故里文献录〉序》说:“由此足见,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居在新郑,其说渊源有自,凿然可据。新郑位于中原核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2005年,李学勤为黄帝故里题词“中华文明 轩辕古都。”

6.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于1993年发表《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异德之故也。少典,谯周《古史考》说是有熊国君,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黄帝起于何地,说法也不尽一致。《五帝本纪》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前述《国语˙晋语》也说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所生。谯周说少典是有熊国君,《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所以张守节干脆说‘黄帝,有熊国君’。而有熊一般认为在河南新郑。”严文明《农业生产与文明起源》说:“按照古史传说,位于河南新郑的古有熊国,应该是一个较大面积和等级较高的国家。据说黄帝居有熊,为有熊国君。”(第86页)严文明的观点很明确,河南新郑是有熊国,少典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黄帝也是有熊国君,“黄帝起于”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见《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2001年,台湾中央大学教授、炎黄文化专家汪清澄《黄帝的贡献和影响》说:“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君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故当时人称他为轩辕氏,因建都于有熊(新郑县),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见《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8.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纂《炎黄汇典˙考古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在《炎黄时代的孕育和时空框架》中说:“据《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引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即黄帝为有熊国君。有熊,一般认为即今河南新郑。新郑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氏族部落应以中原地区为其主要活动地区。”(第2页)(见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吴汝祚主编《炎黄汇典·考古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 2月)

9.2005年,著名炎黄文化专家、河南省博物院院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顺湛《从黄帝故里说起》说:“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们民族的一面大旗。黄帝故里在新郑这顶桂冠不能动摇,这在《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里讲得很清楚了。我想海内外炎黄子孙如果祭陵就去陕西黄陵,如果朝圣就到我们新郑。因为它是故里、出生地。”见《黄帝故里志˙五十七˙学术研究》第44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新郑是黄帝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地区》说:“《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的出版是一大贡献,很有说服力。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应深信不疑。黄帝故里在新郑,在1700年前的西晋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已经很明确了。”

1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刘庆柱在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考古学视阈下的黄帝文化、有熊国与黄帝故居》,他说:“现在学术界认定有熊国在新郑。从民族学、人类学这些理论来看,有熊国的国都就应该在有熊,有熊国的国君就应该在此被这里的族群推选出来的,那样的话,黄帝的故居理所当然和有熊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应该在新郑。”

4.中国社会认同。一是祠庙认同。全国有102个黄帝祠庙,唯独河南新郑称“轩辕故里祠”。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在黄帝故里立“轩辕故里”碑。民国八年,清末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杨佩璋为新郑人“五品训导”周莼浦撰墓志铭,说周莼浦为“轩辕故里人”,家住“轩辕故里”,称赞他捐资修缮“轩辕故里”祠。“轩辕故里”祠在全国有唯一性。二是碑刻认同。古代中国有35座关于黄帝的碑刻,其中陕西黄陵县有15座,全是记“黄帝陵”;浙江缙云县有1座,是唐代的,是“黄帝祠宇”;河南省灵宝县有1座,是“黄帝铸鼎原”;密县有2座,一座是“风后八阵图”碑,一座是《修德观碑》,记述黄帝在新郑建“有熊国”。而新郑从唐代到民国有16座碑刻,记述“轩辕丘”“轩辕故里”“轩辕故里人”“黄帝之古墟”“有熊氏之国”“轩辕城”“轩辕桥”“轩辕黄帝驻跸处”“新郑为轩辕黄帝之故都,文明肇始有自来矣”。这在全国新郑是唯一。三是诗文认同。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部《新郑县志》,从晋代到明清收录有关黄帝的诗歌有37首,记述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黄帝故都。四是天文学和名人日记认同。唐代僧一行《大衍历》记述新郑为“轩辕星”所主,说,轩辕下为有熊之墟,县正有熊氏故都。”《新唐书,天文志》说:“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清代《林则徐日记》记述:“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饭罢又行二十里抵廿里铺,又二十里新郑县,有轩辕故里及欧阳文忠公墓碑。”清人王士祯《蜀道驿程记》说:“初六日,晨发禹州,暮抵新郑县,故轩辕有熊氏之国,郑灭郐,徙居之,曰新郑。”五是中国辞书认同。关于有熊。1931年版,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熊,黄帝之所都,即今河南新郑县。”1947年版,方毅,傅运森《辞海》:“有熊,古国名,相传黄帝轩辕氏本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故号有熊氏,故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县。”1983年版,《辞海》:“有熊,古国名,相传黄帝轩辕氏本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故号有熊,故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第1477页)1986年版,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有熊,(1)黄帝国号。……(2)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新郑县。”关于黄帝生于轩辕之丘。1921年版,方宝观、方毅等23个学者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黄帝上古帝王,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1947年版,方毅、傅运森等编《辞源》:“轩辕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故曰轩辕丘”。又说:“黄帝,古帝名,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1962—1968年版,(台湾)中华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中文大辞典》:“黄帝,上古帝号,少典氏之子,姓公孙,长于姬水,又姓姬,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在今河南省新郑县。“1980年版,(台湾)杨汤铭《最新世界人名大辞典》:“黄帝,上古帝王,少典之子,亦曰地皇氏,居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

5.陕西省官方和众多学者认同

陕西官方认同清嘉庆十二年(1807),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轩辕庙,初神农氏母帝世嗣少典为诸侯,少典国君之妃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复姓公孙,国于有熊。”

2002年版,陕西省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筹备工作办公室编著的《轩辕黄帝传》说:“黄帝的母亲为有蟜氏的附宝,其父是少典氏族中的一位男子。黄帝何以名轩辕?根据《帝王世纪》的说法,是由居轩辕之丘而得名,轩辕之丘究竟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按《帝王世纪》:“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是则轩辕之丘当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第21页)说有熊,少典、轩辕之丘都在今河南新郑市,黄帝是因居于新郑轩辕之丘而得名。

2009年12月版,陕西省炎黄文化专家霍颜儒主编,杨东晨、高强副主编的《陕西省˙炎帝志》:“少典氏。少典是古代中原古老氏族的首领,世代沿袭此号。这个氏族或部落以‘熊’为图腾,故称有熊氏……传说有熊氏族是以‘熊’图腾崇拜而得名,氏族的称号和徽号均以‘有熊氏’而称之。其氏族部落处在伏羲、女娲时期或稍后,部落聚邑早期在豫州中部的‘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第41页)。又,少典氏部落考古学文化,从《竹书纪年》《通鉴外纪》等记载看,新郑是古有熊国所在地。少典部落的别称,即有熊氏,兴起于今河南省新郑市……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以河南新郑裴李岗村遗址命名的‘裴李岗文化’,及其延续的文化,则有可能是有熊氏族部落的文化遗存。这就是说,河南省新郑市为有熊氏族部落的起源地。”第五章第一节《华夏族》说:“炎帝又自陈迁都于曲阜,即山东境内。与居‘轩辕之丘’、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的黄帝部落共同开辟了华夏族团的中原生存之地。” 陕西省官方出版的《陕西省˙炎帝志》记述:“有熊”“有熊氏”“有熊之墟”“少典部落”,黄帝所居“轩辕之丘”、黄帝“都有熊”、“有熊国”以及少典氏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皆在今河南新郑。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陕西省˙炎帝志》是陕西省官方权威性著作。

2006年,河南新郑成功举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震撼世界。陕西省黄陵县就邀请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参加黄帝陵丙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认同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故里。

陕西省众多学者认同1935年,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在《黄帝功德记》说:“《拾遗记》:‘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王也。”又说:“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在今河南。”(第18页)

1987年,陕西省著名考古学家杨亚长《炎帝、黄帝传说的初步探析与考古学文化观察》:“‘《国语·晋语》记载说:黄帝以姬水成。’《史记·五帝本纪·索引》亦说:‘黄帝长于姬水。’姬水所在,历代无考。但是我们在上文中认为,姬字本为熊图腾之象形,那么姬水可能就是熊水,而熊水之所在则当与有熊氏之居地有关。《史记·五帝本纪》中,《集解》和《正义》均记载说:黄帝为有熊‘国君’。而《竹书纪年》则说:‘黄帝居有熊。’关于有熊之地望,《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的话说:‘有熊,今河南新郑也’。因此说明,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当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黄帝氏族发祥地当在今河南省中部的新郑一带,正好与裴李岗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相吻合……黄帝氏族以熊为图腾,最早起源于河南中部的新郑一带。”(见《史学研究》1987年第4期)。

2005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令福《论黄帝‘土德’‘垂衣’的文化意》说:“黄帝居轩辕丘,为有熊国君,具体地望在河南新郑地区。这个观点得到了汉晋以来学者的普遍认同。西晋《续汉书·郡国志》、唐《元和郡县志》、唐《括地志》、宋《路史·国名纪》、宋《通鉴外纪》、明清《河南通志》以及近代辞书等,都认定黄帝故里在新郑……新郑地区有许多黄帝的传说、遗存古迹与黄帝纪念性建筑,这是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的又一重要证据。”(见刘文学主编《黄帝故里志˙卷十七˙学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401页-404页)

2021年12月,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炎黄文化专家杨东晨《论黄帝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始祖》说:“战国时代,《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居有熊。’汉代宋衷《世本·帝系篇》云:‘黄帝居轩辕之丘。’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也,姓公孙,名曰轩辕,’焦延寿《焦氏易林》云:‘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这些文献记载都证明轩辕黄帝故里和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市。”杨东晨说:“维护黄帝故里和陵墓之地是大局。”(见2021年第4期〈华夏源〉(第3-4页)杨东晨向社会呼吁要维护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故都和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的历史地位,这事关中华民族的大局。

结语:黄帝故里在哪里,要看黄帝家族的生存谱系。黄帝家族的生存谱系是,黄帝的父亲是有熊国君少典,黄帝的母亲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妃附宝。黄帝的诞生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妃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妊,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有熊氏轩辕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黄帝名号是有熊氏轩辕黄帝。其中的“有熊氏”出自黄帝父亲“有熊国君”,其中的“轩辕”出自黄帝的母亲附宝在“轩辕丘”生下黄帝,是以出生地为名。其后是黄帝以“姬水成”“国于有熊”“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崩,葬桥山”。这是黄帝家族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发展谱系。两千多年的历代文献记载,有熊、有熊国、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有熊国君少典和有熊国君少典之妃附宝是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人。黄帝决不可能脱离他的家族生存谱系,诞生在一个与有熊国君少典、有熊国君少典之妃附宝和有熊国、轩辕之丘毫不相干的地方。这不符合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生态逻辑。

战国《世本》《竹书纪年》,汉代《大戴礼记》《史记》,东汉《汉书·地理志》,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唐代杜佑《通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代郑樵《通志》,明代《大明一统志》,清代《大清一统志》,当代《辞海》《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等记述的都是国史,说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黄帝居于轩辕之丘,生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因此,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是国家认同。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故都是我们国家确认的,是中华儿女的寻根朝圣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地,是凝聚中国56个民族民族共同体的铸造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大义,凡我中华儿女都应该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点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 宋·刘恕《通鉴外纪》 明·李贤《大明一统志》 明·李兆《读史汇说》 清·吴乘权《纲鉴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