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一件被文人叫歪了的农具

锄头——一件被文人叫歪了的农具

锄头——一件被文人叫歪了的农具

谢大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脍炙人口的《锄禾》古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成千古名作,流传至今。

可能大部分的人不会注意到这首诗中的“锄禾”二字用的是否准确,作为农民出身的笔者,对于这里“锄禾”的用法有些异议,并且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出自文人之手,因为一个农民是不会说这样的语言的。

这里面涉及这几个词:锄,锄头,锄地,锄草。这里面锄头是农具,前面的锄是动词,后面的锄地、锄草是具体的劳动,连在一起是“使用锄头去锄地、锄草”。锄地这个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区叫锄地,有的地区叫铲地,有的地区叫耪地等等。锄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松土,改善土壤的透气效果和墒情,一个是除去杂草。那么我们看看前面提到的“锄禾”,禾指秧苗、禾苗,这里说的“锄禾”就很容易被理解为锄去秧苗、禾苗,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农民的语言。

另外锄头这个词和物被许多人曲解,尤其是一些根本没有参加过农村生产生活劳动的人,他们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锄头,而是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叫,就跟着怎么叫。

中原地区的锄头与䦆(jué)头比较相似,锄头普遍是方头的,薄板,较宽,其主要作用是用来锄草松土的;䦆头板厚,较长,是用来刨土的,它要比锄头硬实得多,其性质属于镐类,也被称为“板镐”,多用来开荒刨地。而许多人不了解这些,往往写文章说“挥舞锄头挖山”这样的外行话来。

锄头以其形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方角的,适于松土;一类是尖角的,适于除草。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尖角的锄头,这种锄头由三部分组成,有锄板,锄钩,锄杠(锄把),锄板上有打成的“锄库”,“锄钩”头上有“锄鼻子”,将“锄鼻子”插进锄板的“锄库”中,挤进相应薄厚的铁皮,钉紧了,这就组成了锄头,再配上合适的木把(锄杠),就是一个完整的锄头了。

根据锄钩的长短,可以分成几个型号,常见的有“大八钩子”、“小八钩子”、“顶手钩子”、“过手钩子”等等。锄杠一般选用软木,比较轻快,以柳木为好,硬木较沉,很少有用的。

经常用的还有短把的一只手使用的锄头,叫“手锄”,是蹲着使用的。

锄板以薄为好,轻快透溜,因为锄草刃口锋利点好,石头多的地块容易将刃口磨“卷刃”,需要经常找一些石片将刃口磨锋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旧的镰刀头来削刃口,镰刀头是钢的,削锄板是很容易的。

黑龙江地区是大平原黑土地,土质比较粘,黑土非常容易粘锄板,影响干活,地里也没有石头磨锄板,于是就每人准备了一块像饭板那样大的小木板,用来咔嚓泥土,不用时别在裤腰上。现在很流行一种空心的锄板,中间是空的,就不会粘泥土了。

铲地是东北人的俗称,泛指铲各种庄稼,如果细分又有铲高粱、玉米、大豆、谷子等等。

展开全文

这是四种典型的锄钩,最短的是小八钩,稍长点的是大八钩,再长点的是顶手钩子,最长的是过手钩子。

东北的锄头也有多种区别,除了锄板是长三角形一致外,主要区别于“锄钩”,根据钩长短可以分为小八钩、大八钩、顶手钩子、过手钩子等。顶手钩子、过手钩子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物件,后来就没有生产过。

中原地区常见的锄头

东北地区常见的尖角锄头

䦆头

尖角锄板

䦆头

手锄

虽然说我们许多的语言和词汇是来自生活,但是也有一些是人们坐在家里硬编出来的,比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事情原来没有人敢去做,终于有一天一个大胆的人去尝试做了,然后才有了其他人再敢去做。事实上像尝试吃各种食物的事情,在人还没有进化成为人类之前就在做了,即便不是人先去试尝,至少也是看到过其它动物吃过,根本不是现在的人类突然的发现了螃蟹这种怪物,谁都不敢去碰它,这东西好吃吗?然后冒出来一个胆大的,冒险去吃了,结果大家一看没事,才敢吃,于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就成了英雄,云云。

欢迎关注作者的头条号

(见图片右下水印“头条@鸿雁b”)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点

锄头——一件被文人叫歪了的农具 谢大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脍炙人口的《锄禾》古诗,以生动的

相关文章